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中文阅读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中文阅读的加工过程是中文独有的,还是和其他文字一样,是普遍适用的?《国际儿童阅读研究丛书》共四卷,其中很多章节都在强调这一问题。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一问题的答案依赖于语言的抽象水平。当抽象水平足够高时,阅读加工过程基本可视为通用的。即书写系统如何表征语音与语义,对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是熟练阅读任何一种语言的关键。当抽象水平处于初级语言加工时,语言间必然存在差异。看看汉字书写和英文书写的差异,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举个例子,大量研究都试图证明,阅读不同语言涉及的加工成分在一些儿童中很容易找到,而对于另一些儿童则是种挑战。
除初级加工外,文化、教育学传统以及语言的结构特征都可能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异。一些学者指出,由于“象形性”或者缺少某种音—形关联,导致中文很难被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华人和其他东亚人倾向于一种“不直接”或“非线性”的行文方式,这对“美式表达者”是一种挑战;还有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尊师的传统,中文终生使用者常会出现“话语错配”(discourse mismatch),这使得中文学生在和其他语言使用者交流时很难“平等交换”。然而,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很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只要情境需要,中国学生总是可以顺利地与其他语言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