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黑格尔不同,叔本华认为自己是直接继承康德哲学的。他认为,在康德那里,实践理性远比思辨理性重要,而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意志”(Wille)。正是通过这样的解读,叔本华把对神秘的“自在之物”的解读重新引回到生活世界中,即归根到底,“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尤其是人的生存意志。
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叔本华式的解读推进了人们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并使之返回到人类生活本身上,但这一解读仍然没有深入下去。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见解出发,深刻地揭示出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的真正的含义。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巨大的商品堆积,而商品作为“物”(Ding)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作为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二是作为社会属性的交换价值。在这里,有趣的是,劳动产品一旦获得商品的形式,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商品拜物教。那么,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是什么呢?马克思写道:“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9]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揭示出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的真正的秘密,即它是隐藏在商品之间的物与物之间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