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身在50年后的人很容易发现SHRDLU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它仍然是一个影响巨大的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系统。
机器人SHAKEY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一直密切相关——尤其对于媒体而言。1927年,弗里兹·朗(Fritz Lang)在其导演的经典电影《大都会》中塑造的机器人形象,成为后世无数机器人荧幕形象的模板:长着一个脑袋、两只胳膊、两条腿的类人的机器,再加点儿冷酷凶残的性情。即使在如今,似乎大众媒体上每一篇有关人工智能的文章都得配上机器人的图,长得就像《大都会》里机器人的直系后代。机器人,尤其是类人的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的标志,这并不让人感到惊奇。毕竟,最能体现人工智能梦想的,就是有长得跟我们差不多、拥有类似我们智力的机器人,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再说了,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乐意拥有一个机器人管家来帮忙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不过在黄金年代,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故事中占比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原因相当简单:制造机器人又昂贵又费时,坦率地说,还很困难。一个在20世纪60或70年代独立工作的博士生,绝对承担不起建造一个研究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费用。它需要一个完整的研究实验室、专业的工程师、一整套生产车间流水线、专业的生产设备等。另外,能够驱动人工智能系统的计算机太过庞大和沉重,机器人无法携带。所以,对研究人员而言,构建一个类似SHRDLU的程序要比构建一个现实的、可操作的机器人简单得多,也经济得多——反正系统的复杂性和混乱性是能满足现实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