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钱德洪等著作书影
有名的天泉证道问答,话于阳明出征思田之前夕。当是时,师门教法每提如下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龙溪学案》)
绪山以为定本不可稍易,龙溪以为这是权法,他说:
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亦是无善无恶之意,知亦是无善无恶之知,物亦是无善无恶之物。
前者谓之四有论,后者谓之四无论。二人相论不决,因乘阳明将要启行之便,相与踵门请求解答。阳明喜他们求意之佳,谓二者皆有至理,前者为由殿下的人说法,后者为上根人说法,宜互取为用。由两论看来,亦可以推知钱、王二氏的性格与学力,所以黄氏谓“龙溪从见在悟其变动不居之体,先生只于事物上实心磨炼,故先生之彻悟不如龙溪,龙溪之修持不如先生”(《绪山学案》)。由是王学分两派,亦以钱、王二氏为代表。
钱氏切实不蹈空虚,但平日所论仍是多既本体,少说工夫,对于教育方面的理论则绝少。所言本体,在发挥“良知”说,所言工夫在说明“致”之工。他以心之本体乃纯粹至善的东西,良知为至善之著察,故良知亦至善。至善之体,即虚灵之体,不可以恶名,亦不可以善名,故曰“无善无恶”。此体自然流行不息,通昼夜之道。“良知不假于见闻,故致知之功,从不睹不闻而入,但才说不睹不闻,即著不睹不闻之见矣。今只念念在良知上精察,便是是非非无容毫发欺蔽。”(《会语》)但这一类的话全属哲学范围,可勿庸多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