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性的。儿童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来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一定的情境和合作手段,通过合作互动不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尝试去体验其他人的想法,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互相沟通,互相协商,达成共识。儿童的表达水平建立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在主题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在组织儿童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发现、学习后,利用谈话活动梳理、提升儿童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教师主导与儿童主体的辩证统一,儿童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儿童的体验,引导儿童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只有在儿童有效倾听他人谈话的基础上,才能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并促进同伴学习。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儿童之间的交流、倾听、互助、合作、分享、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等品质的建立。柯申鲍姆曾指出:“分享,更多地包含了向别人提供的意思——出于对他人的考虑。”儿童在生活中、学习中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并在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中掌握和学习交流、倾听、互助、合作、分享等社会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