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而拍摄的《黑洞来的那一夜》有着“十七年电影”的鲜明风格,原著中鲁迅先生虽是以第三人称“我”叙述,但处处体现着他对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这与当时电影中经常倡导的、“破旧立新”的思想十分契合,而影片结尾以旁白宣扬“旧时代逝去、新时代到来”的片段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基本创作原则 在对原著的改编中,剧作者删除了“我”这个角色,同时将倒叙改为正叙,使得影片失去了原著中那种无力抵抗的宿命感 至于被普遍诟病的“砍门槛”片段,我认为十分贴合故事发展的逻辑——而且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段落,远不如结尾带给人的割裂感、违和感强,如果鲁迅先生看到《黑洞来的那一夜》最后这段为政治服务的旁白,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