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反对灌输。“卢梭主义”认定的“归于自然”原则,重在启发、引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张采用实物教育和直观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切身体验和生活实践中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坚决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反对强迫灌输与系统说教。卢梭大声疾呼,教育要“用实际的事物!用实际的事物!我要不厌其烦的再三指出,我们过多地把力量用在说话上了,我们这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教育,必然会培养出一些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人”[4]。唠唠叨叨的说教是一种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强制性灌输。说教倾向与力倡“归于自然”的卢梭主义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为了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卢梭主义”主张儿童文学作家必须熟悉儿童生活,把握儿童心理,如同《爱弥儿》中所描述的那样,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不同性别等特征,采取相应的创作实践。
四、“童心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所谓“童心”,是指人“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人在幼童时期所具有的本色心性,即在未接受外物“异化”之前的自然淳朴、纯真无邪的心境。“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的这句话,也可以作这样的表述:能否具有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这是能否成为一位诗人或者作家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