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确的自然化认识论旗帜之下,科学历史研究的“认知路径”逐渐形成。例如,美国科学哲学家N.R.汉森(N.R.Hanson)从视知觉心理学入手,研究近代天文学家第谷和开普勒两人的观察模式的差异,得出了著名的“观察渗透理论”的结论。受其影响,库恩运用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深入探讨科学革命中科学范式的转换问题。近二十多年来,不少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以及认知科学家自觉地在“自然主义”的框架中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L.达登(L.Darden)讨论了曾对孟德尔遗传学的发展起很大作用的认知策略问题;纳赛希安吸收利用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以促进对物理学发展史的认识;P.萨伽德通过计算机建模去分析科学史上重要科学概念的变化过程;M.所罗门(M.Solomon)从板块构造学这个案例中认识到“助发现法”在科学决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A.哥尼克(A.Gopnik)提出一种类比的科学认识论,将儿童发展心理学与科学概念统一起来等。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中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模型的建构等也纳入人们的视野当中来。[46]纵观这些研究,有的选取某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认知过程,作案例性的剖析;有的依据自己熟悉的某一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加以理论的概括与延伸;还有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对科学史中的认知过程进行模型化处理等。用认知科学哲学家R.吉尔(Ronald N.Giere)的话来说,在自然主义框架下对科学所进行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科学的认知进路”(scientifial cognitive approach)。这一进路诉诸认知结构和过程,以说明科学家模型的形成和选择,包括科学表征、概念变化、科学发现的心理过程等。虽然这些研究不排斥科学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但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科学家个体的认知活动,并且因对自然科学、认知科学运用和理解的差异而显示出具体认知进路的不同。[47]连同较早期的研究成果,我归纳出以下八个方面的具体进路。[48]
相关影视:幻影车神 魔盗激情在线观看